612(2/2)
而除了基础教育上的改变之外,大学教育上,在这三年时间里,扩招进行的虽然不是特别的顺利,但也在稳步推进着,毕竟相比起中学的经费来说,大学的数量虽然少了,但经费却是增加的,毕竟这些大学还有众多附属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每年吞进去的钱财都是数量十分大的,而没理由学生的数量增加了,而器材依旧维持在原本的水平,这样只会降低学生的能力而已,徐清虽然是要扩招,可并不打算就此下降大学生的素质,虽然随着扩招,大学生的素质,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一定会下降,但徐清希望这个下降是可控的,而不是到只要是个人都能上大学的程度。
按照徐清三年时间的稳步推进,如今高中进入大学的比例相比起三年前的百分之六,如今已经快速攀升到了百分之十七,这个数字无疑是可喜可贺的,毕竟才短短三年的时间,各个学校便已经扩招了将近一倍,这着实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且那些普通大学的实力也并没有下降的过多,毕竟这个年头,首先能够上高中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能够从高中进入大学的也不过百分之十七而已。
其实依旧是尖子生才能够进入大学,这些学生虽然不如原本那样的天才,但素质和能力还是充分具备的,在徐清的眼里,短期的目标是在十年内将宋朝的大学录取率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左右,也就是一半的人能够进入大学,然后在未来三十到五十年内将大学做成素质教育,保证人人都可以上大学,然后硕士和博士成为研究的未来前沿,这就是徐清的计划。
如今的大学生,颇有点后世硕士和博士的感觉,而这个时代的博硕,则相当于后世中科院的研究员了,这样一来,中间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层,高中生和大学生之间的素质,毕竟是不一样的,所能创造出来的工业产值也完全不同,所以把大学变成素质教育的关键,然后通过大学的选择和专精,把人们培养成专业的人才,这才是博硕的目的。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博硕如同院士一样,整天忙的找不到人,徐清更加希望这些博硕们能够在工作之余,更加关注在教育上,毕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双方之间并不能互相偏颇,而如今宋朝这个情况还是十分严重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宋朝的知识人才储备实在是太少的缘故,无法短期内供养那么多研究机构。
这些研究机构,往往是机器都已经有了,但人员却始终无法到位,这也跟宋朝的教育制度有关,一年录取的大学生不过六万多人,能够考研的更是十分之一左右,六千多人的数量,对于如今整个宋朝喷薄的研究机构来说,根本是杯水车薪,如今的时代,正是相当于后世科技大爆炸的时代,无数的研究机构在不停的成立,这些机构找不到研究生,最后只能把大学生也拉进来一起干。
这些大学生虽然拥有天赋,但再好的天赋依旧要经过系统的教育才行,让他们直接进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最后自然就会造成许多的悲剧,比如被辐射造成身体器官衰竭然后在病痛中死亡,又或者是发生爆炸之类的事情,科学前沿往往意味着未知,人们探索未知是天性,但必须做好十足的防患工作才行,而这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实在是十分陌生的领域,这些悲剧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所以进行扩招之后,大学生的数量从六万多人,变成了十三万左右,研究生的数量也得以增加,在这个过程中,也极大缓解了如今科学界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给整个科学界注入了强力的一针,这也是徐清所乐见的,大学教育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在大学教育之前,只不过是基础教育而已,唯有到了大学教育开始,才是真正开始传授某一方面专业的知识,开始把人定型了。
型定的好不好,将决定这个人未来的走向,也将决定这个国家、社会未来的走向,可以说大学教育,对一个国家确实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徐清在这一方面投资也是十分重的,在这一点上,徐清倒是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宋朝本就是一个重视文教的国家,在刚刚建立的时候,便提出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想法和建国思路,对于文教,是一项十分重视的,后来在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还提出了许多对教育有着积极作用的想法。
比如由政府出钱,在县城里面设置公学,然后在学校之中设置三舍生,分别为内舍生、上舍生和外舍生,其中外舍生可以免费就读,但只能旁听,学校不发放纸笔,想读可以读,不想读也可以立刻走,然后就是上舍生,已经是学校的正式学生,学校提供纸笔和住宿,以及饭食,可以安心的读书,这些费用都是由朝廷来负责,至于内舍生,则是相当于研究生,朝廷每个月是会发钱给他们的,让他们可以在读书之外,还能有点钱照顾自己的父母。
这种制度便是王安石在宋朝创立的,可以说在教育上,宋朝是很舍得花钱的,虽然老旧的人对于如今的大学生到底算不算文教还有一些反驳,但大多数人在十八年的改革过程中,早已经将大学生也看做士大夫中的一员了,而大学教育自然也被看做是文教的一部分了,所以给这些大学机构拨款,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对。
对于这一点,徐清无疑是非常欣慰的,遥想当年他刚刚开始改革的时候,即便只是成立一所大学都是困难重重,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觉得把国家的经费花在这些地方是没有必要的,而如今,即便徐清不提,每年希望增加科研经费的折子也是一封接着一封,让徐清欣慰并不仅仅是自己的权势日高,没有人敢反对了,而是人们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意识已经慢慢开始培养起来了,这才是让徐清最为兴奋的。
权势会随着人的死亡而重新汇聚在另外一批人的身上,而思想却不会,让这儿一代人尊重科学,从而获得好处,那么一代代的人民将会继续热爱科学,这就像是一颗种子,播种下去,只要慢慢等待它的发芽结果,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即便国家消亡,民族不存,这种精神依旧会存在,这才是徐清最为自豪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