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天下兴亡、与我何干(上)(2/2)
也或许他早就明白,只是装作不明白。
六年前,他那时年近五十,却仍旧热血满坡。
尝试制造了迅雷铳、鲁秘铳、改良了防虏铳车,急不可耐地上书诉说火器的好处。
然而上书不过一月,各种嘲笑的流言蜚语就布满了京城。
其一,你赵士桢就是个靠写字这种旁门左道的东西做的官,你以为你是什么东西?幸臣。其二,你弄出这些东西就是为了进身之阶,目的不纯,小人。其三,你一中书舍人你管火器还琢磨要造攻城防守用的铳车,你意欲何为?
然而凡事有热血支撑的时候,总会不知疲倦不惧流言。
面对流言嘲弄,赵士桢充耳不闻,继续上书,继续作死。
半年后,他又考察了工部的兵器制造作坊,写了另一篇奏章。
经过考察,他发现每次铸造完大炮,试炮的时候总会炸膛,而每次炸膛之后又可以填写一份报表多要一些钱。
所以他认为,大炮每次试炮都炸膛,既有技术不过关的原因,也有那些制造作坊的人故意而为的影响。如果不炸的话,那就没办法搂钱,你不给他钱,他就让大炮炸膛。正所谓“需索不遂,故意损伤”。
其实这事大家都知道,但你赵士桢写出来而且送上去,这就是分明与众人为敌。
于是有人警告,有人恐吓。
赵士桢当时还没有心如死灰,继续上书。
半年后,他又上书说,根据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经验来看,最好在制造兵器的时候能够让军方派出一人监察。
因为造兵器的不是用兵器的,所以他们不知道火器如果造的不好,对军心士气有多大的危害。再者,有人监察的话,也可以消除一些弊病。
如今的军械制造,令出三家。兵部、户部、工部互相推诿,又都想要趁机多弄一些钱。今后陛下可以尝试将兵器制造组成一个部门,便于令出一家。陛下你可以派出一人专门管钱,军营中也派出一人监察,这样一来火铳的炸膛率一定会有所提高,效率也能提升,每年的银钱也不用那么多。
赵士桢写的这东西一经传开,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万历批准允许他尝试制造。
千不该、万不该,赵士桢干的第一件事是对账。
按照账目来看,府中应该有银两三万零七十两才对,然而对方回应只有一万六千两,过往的账目太过久远,查不清楚了,你爱信不信。
赵士桢当然不信,于是想要去各个有关的衙门去查,结果可想而知。
赵士桢是中书舍人,这件事也是皇帝准许的,虽然银钱对不上,可武器还得制作,于是京营中派出了一人监督,名叫何良臣。
很快,兵部派遣的这位何良臣就被人先查了个底朝天。
其一,此人有贪墨的前科,用这种人监督军械制造,简直可笑。
其二,你赵士桢收了何良臣多少钱?为什么要用他?
其三,制造军械是我们工部的事,我们工部没人了吗?
其四,就算我们工部没有人了,兵部难道别人都死绝了,非要派出一个有前科的人?
我看你赵士桢不是为了制造铳车,而是另有隐情。
不久之后,工科给事中便上了参良臣疏。
赵士桢也清楚,这时候不能让事情闹大,否则的话,这件事就真的做不成了。
被人猛扇了一巴掌,却还要笑着上书道:工科给事中这是为了我好啊,是怕我不知道何良臣有前科,万一将来出了大问题要牵连到我。但是,兵部启用何良臣是走的正当程序,并没有程序不正义也不是没有依据的。陛下要是因为这件事就中断了制造铳车的大事,恐怕日后天下人都会以我为戒,再也不敢干正事了。有什么责任我担着,出了问题就处理我,但是一定要把铳车制作完啊。
其余人一看,万万没想到这世上还有如此不要脸、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众人均想,看来想弄死赵士桢,还真得想个别的办法,再这么下去大家都搂不到钱了。
你赵士桢心怀天下是你的事,但你不能因为心怀天下,不能因为你年轻的时候在家乡看过倭寇横行就堵了我们的财路是不是?
劝也劝了,说了说了,你还是冥顽不灵,那就没办法了。
于是,妖书案一出,顿时流言四起:这妖书根本不是皎生光写的,其实是中书舍人赵士桢写的。
皎生光被凌迟,你赵士桢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可以安然自若?难道你不愧对你的天地良心吗?难道你晚上可以睡着吗?难道你不怕皎生光来索命吗?不把赵士桢凌迟,对得起司法的公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