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页(1/2)
第3章(1)
古琴有三十八种琴式。
诸如伏羲、灵机、神农、响泉、凤势、连珠、仲尼、列于、伶官、师旷、亚额、落霞、蕉叶和鹤鸣秋月等等。
最常见的虽然是仲尼、连珠、伏羲琴式。
仲尼式又称“夫子”式,相传为孔子创制,在项腰处各呈方形凹入,声音清雅纯正。
连珠式为隋逸士李疑所制,项腰各做三个一连半月形弯入,造型精巧玲珑,音色清亮。
至于伏羲式,造型则宽裕古朴,项腰各有一半月形弯人,琴音宽洪。
而落霞式,在琴的两侧呈对称的波形曲线,声音嘹亮。
师旷式又称月形式,相传为师旷所制,琴体在项腰间作圆月形,与众式有别,音韵如盘。
蕉叶式形似蕉叶,是明代刘伯温创制,琴首无凫掌而有一叶柄,琴面中央有一长条浅沟,琴底中央有一相应凸棱,仿蕉叶之茎,琴两侧边缘略有升沉,造型玲珑精巧,别有趣味,琴音圆润雅致。
像这几种琴式,因为较量常见,所以即便客人没有特别指定,最终选择的也是其中之一。
做得熟了,便驾轻就熟。
像这种武艺,对别人来说,都陈旧得险些发黄了,可是元哲不那么认为,他是真的喜欢做琴。
所谓琴者禁也,就是说琴可以让人褪除邪念,修身养性。
所以他是极喜欢琴的。
房间的门半开着,正是下午,外头天气有点阴沉,似乎是想下雨,他手上缠着丝弦,正在给一张别人送来修复的琴重新上弦。一般来说给琴上弦是从一弦到四弦,依次先后顺向缠于外雁足,从五弦至七弦,依次先后逆向缠于内雁足。
古琴结构,“琴头”上部称为额。
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门。
琴底部有巨细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
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门,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在绒扣和轸子的系结、蝇头的打结都完成后,将琴头竖立于地板的软垫上,雁足向外,琴面右侧附靠胸前,使弦尾一端过龙龈再过雁足尺许,将绒扣头从琴底板的绒扣孔中穿插到琴面与岳山齐平,再将打好的蝇头的琴弦弦尾一端穿入绒扣并拉到蝇头处。
以软布团缠在弦尾,将琴弦紧贴底板从下向上顺卷数圈近至雁足处。随后左手扶住琴尾,右手握住卷着琴弦的软布团用力下拉弦。
现在他手中的琴现在稍微脱离身体,同时伸手轻拨琴面部位的琴弦,做倾听状,听了几声后,他便将琴弦紧贴底板缠上雁足。
初时的三至五圈圈圈相压,最后将剩余的弦尾打了一个小结。
至此,这才算上完一根弦。
她看得全神贯注,见他松手,这才一笑,“元哲哥,这张琴差不多快修复好了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